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时尚前沿  > 正文

宏观调控政策加码 共促高质量发展

日期:2022-12-19 10:16:56

12月15日至16日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。在宏观政策方面,会议要求,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,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,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‘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’是本次会议特别强调的内容,在外需转弱、内需不足的情况下,明年宏观政策将会继续加大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力度,在保持今年政策力度不减的情况下,可能会出台更有力的需求扩张措施。”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分析。

财政可持续将被摆在更突出位置

会议明确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。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认为:“宏观政策力度加大在财政政策上的表现就是‘加力提效’,即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,同时更注重政策效果的提升,以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。”

具体来看,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?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,“加力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。其一,是统筹财政收入、财政赤字、专项债券、调度资金等,保持适度支出强度,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。其二,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,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做资本金范围,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,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。其三,是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,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建设和救助帮扶,兜牢兜实基层“三保”底线。

“提效”则从五个方面体现。一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,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。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机构,加大科技攻关、生态环保、基本民生、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,更直接、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。三是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,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。四是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,深化预算绩效管理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政策效能。五是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,注重加强与就业、产业、科技、社会政策协调配合,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。

会议提到,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。如何理解这一内容?

从可持续角度看,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财政收入放缓,同时为了稳经济,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强度,加上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,我国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。业内专家分析,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财政的正常运行,放眼明年,财政可持续将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
从债务角度看,专项债投资是支出侧的积极财政政策。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带来了政府投资力度,通过发挥投资撬动作用,对冲经济下行压力。“一方面要继续加快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保持可控;另一方面要优化资金投向,提高使用绩效,用好专项债。”前述专家分析。

“强调财政可持续性,意味着中央高度关注地方财政紧张问题。预计明年将加快推动税制体制改革,进一步挖掘国有经济有关实体所积累的财政资源,结构性地用于急需支持的领域,发挥好关键性作用。”连平预计,明年将继续严控以企业债务形式增加隐性债务,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合规经营监管,严禁向地方政府违规提供融资,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,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;同时,健全市场化、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,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。

货币政策定调“精准有力”

“总量要够、结构要准”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主旋律。会议强调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。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。

记者注意到,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”与近些年货币政策“松紧适度”“合理适度”“灵活适度”的提法截然不同——货币政策主基调已由去年中央工作会议“灵活适度”变为今年会议的“精准有力”。

对此,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分析:“当前经济形势更加严峻,因此需要更有力的货币政策支持。”他认为,这一转变体现货币政策要兼顾短期和长期、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、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,坚持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不超发货币,而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实现“精准滴灌”、正向激励。

本次会议关于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”的表述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法一致。对此,连平认为,这表明我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支持稳增长有着较强的必要性。“明年主要发达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趋缓,输入性通胀压力逐步减轻,国内物价总体上会相对平缓,我国货币政策向松调节的空间将会增大。”

此外,会议强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。多位专家认为,这表明注重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。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:“这说明未来还是会避免‘大水漫灌’,货币政策仍然以结构优化为主,各类再贷款工具投放规模可能会加量。”

连平也认为,明年央行可能会继续加大支小再贷款、科技创新再贷款、碳减排支持工具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,或降低再贷款利率,以不低于现有规模的结构性工具持续支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,甚至可能会扩展至消费领域,增加对消费需求恢复的金融支持。

记者还发现,会议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会议指出,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压实各方责任,防止形成区域性、系统性金融风险。对此,秦农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:“未来一段时间,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坚定信心和决心,又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。”他认为,应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支持力度,加快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,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,维护好银行体系稳健性;落实好“金融十六条”,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;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、政府主体责任和意识,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,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。

南方日报记者唐柳雯肖文舸

(文章来源:南方日报)

标签: 调控政策
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