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时尚前沿  > 正文

海涛评论:它可能让你爽,但副作用极大 天天最新

日期:2023-06-06 09:57:36 来源:顶端新闻

在聊这个话题之前,先给出一个结论:

在互联网上,人性的阴暗大面积呈现,廉价的正义感大面积存在,这极可能是个不治之症,除了与它共存可能没有更好的办法。


(资料图片)

最近有一个不幸的事儿:一儿童在学校被老师驾车撞死,其妈妈在因为穿着和状态“不符合”部分人的预期而遭到“网暴”而自杀。

注意,我对“这个不幸事儿”的表述,明显是有问题的。因为儿童的遭遇,有视频为证,而妈妈因网暴自杀,更多是一种猜测。然而这种猜测已被当做“事实”,成为审判“网络暴力”的证据。

总之,网上再次掀起了治理“网暴”的舆论。

针对如何处理那些网暴者,一些人的追问——仅仅封号就行了吗?然后就是呼吁对这些“禽兽”“绳之以法”。还有人建议,发言应该实名制。他们竟然不知道,其实早就实名制了。听上去,互联网如果交给他们治理,他们能够打造出一个更干净的“精神家园”。

上网多年,看到网上很多的丑恶现象,我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——明白那些现象不过是人性阴暗以及廉价正义感在互联网上的放大。一些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,弥补自己在现实中所缺乏的存在感。

痛失爱子的妈妈没有卸妆,他们能够解读出妈妈并不太伤心,这实属心理阴暗。你要骂这种人险恶,我绝不反对。但是,你要据此确认是这种言论杀了人,并给如此发言的人定罪,我又觉得你的正义感也廉价了。不客气地说,虽然一个是基于心理阴暗一个是基于正义,但这两种给人定性的言论都属于不负责任。

想一想,你在网上对某个人的行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,第二天那个人自杀了,然后你被确认有罪。那么,这样案例出来后,结果恐怕就是大家不敢再“说三道四”——这个结果更好还是更坏?当然,我们是有法律的,判决一个人是否有罪是有一套程序的,这套程序走下来是有成本的。鉴于此,法律不太可能禁止一个网民对另一个“普通人”的行为说三道四。

为何我要强调“普通人”?因为只有普通人才会引发别人的说三道四,对于“非普通人”的行为,即便你看不惯,你知道应该闭嘴。这就是所谓网暴的现状,没有风险的“胡说八道”到处都是——比如有人可能在这篇文章下面留言骂我,为什么敢骂我?因为你知道我拿他没办法。你可能会问,为什么法律不能像保护非普通人那样保护普通人——你应该知道,保护非普通人的未必是法律。

一直让我困惑的一个问题是,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,更多的可以在网上对其他普通人的言行“说三道四”了,我觉得这很“不好”;但是,相对于只允许少数人“胡说八道”,我还是愿意承受这个“不好”。我真的厌恶网上一些“禽兽言论”、“恶意言论”,但一想到“根治”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我们都闭嘴,就愿意用这样自我安慰——我们不配有一个干净的环境,能有一个不是最坏的坏境就不错了。

如果能够读到这里,你应该读出了我的纠结。既希望有一个干净的环境,又害怕在通往干净环境的路上掉进陷阱。

这种纠结,也体现在我对前面提到的那个悲剧的认识上,一方面,我确信网上的一些言论真的很阴暗,同时我也想说,我非常同情那一家的不幸,但是压垮那位妈妈的,到底是网上的阴暗言论还是现实中某种更强大的东西,并不好判断。

我这样的表达,读起来显然不解气,也没有解决方案,绝对没有痛骂一番呼吁严管来得爽——但我还是愿意这样纠结地表达自己的纠结,并在此提醒,那些让你特别爽的东西往往是副作用更大的东西。

这几年,我很少在社交媒体上发言,也极少在新闻下面跟帖,退出了一切能退出的微信群,更不会跟人在网上撕,即便有人在我的文章下面骂我,我也懒得“回敬”,只是拉黑了事。原因有俩,一个是太无聊,一个是不值当。

最后总结一下:

对普通人更要有口德,不要因为没有风险就对人家的“不符合你预期”的行为轻易定性,因为你也是普通人,你的发泄方式随时可能被别人用在你身上。

不要以为,你看不惯的东西泛滥是因为缺乏更严厉的措施,然后就喊打喊杀,你会发现被“打杀”的极可能就是你自己。

不要以为那些迎合或符合你情绪的东西,就代表正义,就像毒品,它让你爽也会让你付出更大代价。

标签:
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