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时尚前沿  > 正文

天天热门:记者观察:让文化浸入生活的点滴|聚焦第十八届文博会

日期:2022-12-30 18:10:19

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

从地图上看,文博会主场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(宝安)位于深圳市西北方向,西侧是珠江口,往北驱车十来分钟就能进入东莞地界。与之相对的是,这里距离深圳市中心将近50公里,无论驾车还是坐地铁都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。

这个稍显偏僻的地理位置,赋予了这片被称为“会展城”的区域特殊的印记。笔者每天从住处步行前往会展中心,目光所及,来往穿梭的大都是重型货车,道路围成的空间被工地、塔吊占据,不时有电焊的弧光从在建房屋上闪现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在一片硬邦邦、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森林中,有没有柔软、温暖的元素来中和?在笔者看来,已经举办十八届的文博会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。

走进文博会,你会不由自主地“慢下来”。一方面,脚步慢下来,自然是因为空间巨大,6个场馆12万平方米,急不得;另一方面,心理慢下来,则是缘于一种“牵绊”,缘于人们在面对这么多美好事物时,忍不住“多看几眼”。

在笔者主要活动的11号馆,这种文化的“在场感”就让人流连不已:在四川展团,夹江年画传承人手把手教学,亲手印出年画的观众喜笑颜开;在云南展团,少数民族歌手纵情对唱;在甘肃展团,舞蹈演员们翩然跳起敦煌乐舞……

恍惚之间,脚下的这座城市也有了不一样的气质。

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,偶尔也被调侃为“打工城市”。如果从1979年算起,这里的历史至今也才40年出头,它和它的大部分居民都还很年轻。显然,一座城市如果只提供工作机会,而不是让这里的人们在身心上真正“落脚”,那它就很可能难以凝聚认同感、构建向心力。

怎么做?在笔者看来,文化可以是一个重要抓手。当然,只靠文博会显然是不够的,文化应该是一种“常态”,而不仅仅是一种“状态”。换言之,它应该与一方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,这样才能“润物细无声”。

笔者在深圳期间,恰好遇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。一天晚上,笔者走进深圳市中心的岗厦北地铁站乘车,在这处全国目前最大的轨道交通单体项目,福田区图书馆打造了一家“书语咖啡快闪店”。已近晚上8点,仍有不少市民在此阅读,聆听黑胶唱机播放的美妙音乐。尤为令人惊讶的是,这家“路边摊”规模的快闪店,两个月内已经安排了大大小小20场活动,涉及阅读、咖啡、音乐、生活美学等不同主题。

从“书语咖啡快闪店”走向地铁站大厅,通道沿线则是“岗厦北艺术馆”,目前正在展出几位本土摄影师的一系列城市主题摄影作品。岗厦北地铁站四线交汇,夜间人流也十分密集,这为艺术馆引来不少乘客,在照片前驻足欣赏。

实际上,不光深圳,很多城市都在通过类似的方式,让各种文化元素浸入城市的街头巷尾、旮旯拐角。这说明在以便捷的基础设施为城市“塑形”、方便公众日常生活的同时,用文化为城市“培根铸魂”,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。

文化导向人与城市的精神层面,相比前者,更多以“非物质”的方式带来影响。它之于一座城市的功效,值得更多的观察、期待。

标签: 记者观察
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