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时尚前沿  > 正文

行销海内外!仙桃非遗火“出圈” 天天速看

日期:2023-04-06 17:23:48 来源:长江日报

一排排麦秆悉数剖开

整齐划一粘贴在纸板上


【资料图】

依据图案形状裁剪成各式图形

再用烙铁“烤”出深浅不一的颜色

形成明暗、疏密、主次

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
邓氏麦秆画的制作工序

这一古老的手艺

已传承了数百年

春耕时节,当农民们忙着播种时,在三伏潭镇,邓友谱和邓小军父子正加紧赶制麦秆画作品。“2月份家里的库存已全部卖空,3月赶了整整一个月才勉强满足市场需求。”邓小军说。

选材,清洗,熏蒸,裁剪,贴片,过稿,雕刻,烙色,粘贴……从麦子收割到成画,历经30余道工序,少则需要十天,多则半个月,恢弘巨制所需时间更多。“传承匠心,是精髓,也是难题。只有将非遗文化推向市场,融入大众生活,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邓小军说。

走出去

面向更大市场

邓氏麦秆画经历了一番苦旅

40多岁时,生活稍顺。邓友谱婉拒各方聘请,自己创办麦秆画室。他深知,作为邓氏麦秆画的第六代传人,他有责任将日渐式微的这门民间艺术“抢救”过来,并发扬光大。  然而,因销路不畅,麦秆画厂一度入不敷出。看到厂里的状况,邓小军十分忧心,和父亲彻夜长谈后,他下定决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。“非遗需要传承,更需要传播。想要打开市场,就必须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!”  2008年,邓友谱以一幅长14米,高1.1米的麦秆浮雕《清明上河图》和500幅麦秆画《鸟巢》《福娃》献礼奥运,麦秆画逐渐走出国门。次年,邓氏麦秆画做出了40万元的业绩。

“除了宣传,展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。”邓小军说,这些年来,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展会已有百来场。“通过图文展览、技艺展示等形式,使观展人员真切领略到麦秆画的独特魅力,无形中促成了多笔订单。”他说。  2009年至2014年,邓氏麦秆画火爆“出圈”,销售额几乎年年破百万元。为了更好地传承“邓氏麦秆”这门手艺,邓氏父子先后在湖北、重庆、黑龙江等地举办麦秆画培训班,将愿意学习麦秆剪贴的人聚集到一起,让麦秆画产品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2019年以来,受疫情影响,邓氏麦秆画陷入低谷。邓小军多方拓展销售渠道,闯出一条市场化道路,迎来“重生”。2021年,邓氏麦秆画成功入选“湖北礼品”,成为外出招商的“伴手礼”,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。  眼下,邓氏麦秆画又迎来新一轮销售高峰,麦秆画行销海内外,个性化定制需求越来越多。产量跟不上订单,成为邓氏麦秆画最大的“烦恼”。然而,邓小军却表示,他们并不打算扩大生产规模。“坚持做好每一幅作品,比赚更多钱更重要。以目前的订单量来看,今年的销售额可再次破百万。”他说。

(来源:仙桃日报 记者张曼 邓娟)

【编辑:商佩】

【来源:仙桃日报】

标签:

推荐